比特币第三次减半后,我身边做矿工的朋友有的转去修矿机,有的搞起加密教育,还有的跨界做了区块链开发。这场“奖励砍半”的冲击,不仅让矿工们被迫换赛道,也悄悄重塑了行业模样——小矿场成了“过去时”,大矿池更集中,连普通人参与挖矿都从“买矿机”变成了“租算力”。
上周和老周吃火锅,他夹着毛肚的手突然停在半空,油滴差点溅到我碗里:“哥,我把雅安的200台矿机卖了,现在在深圳帮人修机器,比挖矿稳多了。”我差点把可乐喷出来——这可是三年前辞了腾讯程序员工作,背着电脑去四川开矿场的“狠人”,当时他拍着胸脯说“挖矿是躺赚”,怎么才两年就变卦了?
问了才知道,都是“减半”闹的。简单说,比特币每四年会把矿工挖一个块的奖励砍一半,就像你打游戏本来每局能拿100金币,突然变成50,而买装备的钱还没降。老周的矿场靠水电挖矿,本来成本算低的,以前挖一个比特币大概3万,去年减半后,奖励少了一半,成本直接涨到6万,而当时比特币价格才5万多,挖一个赔一个。“我盯着电脑屏幕看了三天,矿机转一圈就亏一块钱,比割肉还疼。”老周说,他咬咬牙把矿机卖了,只留了10台试试水,然后去深圳找了个矿机维修的活儿——现在矿机更新快,很多小矿工不会修,他这程序员出身的手艺倒成了香饽饽,上个月赚了8万,比挖矿时还多。
老周不是个例。我另一个朋友小夏,以前在新疆开矿场,减半后直接把矿场卖了,去杭州做了加密货币讲师。“以前我只会挖币,现在才发现,很多人连比特币是什么都不知道。”小夏说,他现在每周在抖音开直播,讲“矿工的那些苦”:比如冬天在新疆矿场守着机器,手冻得握不住鼠标;比如遇到停电,矿机停了半天,损失几千块;比如减半前晚上睡不着,怕价格跌了赔本。没想到这些“苦水”反而吸引了二十万粉丝,还有加密项目找他打广告,收入是挖矿时的三倍。“以前我觉得挖矿是‘高大上’的生意,现在才明白,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也是一种赚钱的方式。”小夏笑着说。
其实,减半带来的不只是矿工转型,还有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以前四川、新疆到处都是小矿场,几台矿机、一个仓库就能开工,现在很多都关门了。我去年去雅安玩,以前熟悉的矿场一条街,现在只剩几家大矿池,比如蚂蚁矿池、鱼池,它们有规模优势,能拿到更便宜的电费(比如和水电站合作,电费才3毛一度),还能整合资源,比如自己建水电站、买更先进的矿机。“现在挖矿已经不是‘小打小闹’能玩的了,得有资本、有资源才行。”老周说,他以前的竞争对手,有的把矿机卖了去做餐饮,有的去炒币,还有的去做区块链开发,“总之,没点本事的,都被淘汰了。”
更有意思的是,普通人参与挖矿的方式也变了。以前想挖矿,得买矿机、找场地、付电费,麻烦得很,现在不用了,直接买“云挖矿”合约就行。比如我邻居张阿姨,以前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现在跟着女儿在平台上租矿机算力,每天能拿到一点比特币,虽然不多,但每个月能赚两千块,逢人就说“这比存银行强”。“我也不懂什么区块链,就知道每天打开手机能看到钱,就行。”张阿姨笑着说。
看着身边朋友的变化,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听说比特币的场景。2013年,我在大学宿舍里,同学拿着手机说:“你看,这个叫比特币的东西,能换钱!”当时我觉得这东西太玄乎,没想到现在成了这么大的产业。减半就像一把尺子,把行业里的“水分”挤出去,留下的都是真本事的人。就像老周说的:“以前我以为挖矿能赚大钱,现在才明白,赚钱的不是矿机,是脑子。”
上周老周又请我吃火锅,他夹着毛肚说:“哥,你看这毛肚,得烫15秒,早了生,晚了老,挖矿也是一样,得抓住时机。”我笑着点头,夹起一片毛肚——其实不管是挖矿还是转型,说到底都是适应变化。就像这火锅,不管食材怎么变,只要味道好,就能一直吃下去。而比特币行业,不也是这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