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AR币(Arweave)为啥能号称“永久存储”?它的底层技术“时空证明”(Proof of Space-Time)到底和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有啥不一样?本文用朋友聊天的方式,结合我自己用AR存十年前旅行照片的经历,讲清楚AR币的技术逻辑,以及它和传统区块链的核心区别,让你秒懂这玩意儿到底厉害在哪儿。
前阵子收拾旧手机,翻出2013年在青岛海边拍的照片——那时我还留着齐刘海,穿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裙,站在礁石上笑出小虎牙。想传去云盘备份,结果某度云又弹“空间不足,请开通超级会员”的提示。我对着屏幕翻了个白眼,学计算机的朋友小杨突然发消息:“姐,试试AR币啊,我用它存了大学毕业论文,永久不会丢,还不用交年费。”
我当时就好奇了:“这AR币到底是啥?凭啥能永久存东西?”小杨直接打电话过来:“今晚吃火锅,我给你讲明白,顺便帮你传照片。”
到了火锅店,小杨点了份毛肚,一边烫一边说:“AR币的核心技术叫‘时空证明’(Proof of Space-Time,简称PoST),和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oW)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比特币我知道,挖矿就是比赛做数学题,费电得很。”我夹了片牛肉。
“对,PoW是比谁算得快,而PoST是比谁能‘守着’数据更久。”小杨解释,“比如你把照片存到AR网络里,网络会把照片切成好多小块,分给不同的节点(就是全世界的电脑)保管。每个节点要定期证明:‘我还拿着这些小块,没丢’,这样就能拿到AR币奖励。”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传统区块链像大家一起抄同一本日记,每一页都要抄,越抄越厚,小电脑根本抄不动;而AR币像大家一起保管日记,每个人负责几页,只要一直拿着,就能拿好处,这样既省点,又能保证日记不丢。”
小杨拍了下桌子:“姐,你总结得太对了!这就是AR和传统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别——存储方式。传统区块链是‘全节点存储’,比如比特币现在数据量已经超过50GB,很多小节点根本存不下;而AR是‘碎片化存储’,每个节点只存一部分数据,负担小,还分散,就算几个节点坏了,数据也不会丢。”
“那第二个区别呢?”我追着问。
“共识机制。”小杨喝了口可乐,“PoW靠计算能力竞争,费电得要命;PoST靠‘持有数据的时间’竞争,能耗只有比特币的万分之一。你想,要是全世界的挖矿机都换成存数据的电脑,得省多少电?”
“还有第三个区别吗?”我夹了块土豆。
“数据留存。”小杨说,“传统区块链虽然说数据不可篡改,但如果节点越来越少,数据可能会丢。比如要是比特币只剩10个节点,这10个都坏了,数据就没了。但AR不一样,它的激励机制让节点愿意一直存数据——只要存着,就能一直拿奖励。所以AR号称‘永久存储’,不是吹的。”
吃完火锅,小杨帮我下了个Arweave钱包,教我买了10块钱的AR币(当时1AR大概1.5美元),把旧照片传了上去。上传的时候有点慢,大概等了5分钟,但传完之后,我用电脑、平板都能下载,而且没有任何“过期”提示。
过了一个月,我再登录钱包,照片还在,清晰得像昨天拍的。我给小杨发消息:“你说的这玩意儿真管用!以后再也不用怕云盘限速或者删我照片了。”小杨回我:“那是,等你老了,还能把这些照片传给你孙子,告诉他‘你奶奶当年在青岛海边的样子’。”
现在想想,AR币这玩意儿其实挺接地气的。它不像比特币那样炒得火热,而是解决了一个我们都遇到过的问题——数字回忆的永久保存。我以前觉得区块链离我很远,要么是炒币,要么是高大上的金融应用,但AR让我觉得,区块链其实可以很日常,比如存照片、存论文、存孩子的成长视频。
说不定以后,我们的数字遗产都会存在AR里。就像以前的老照片album,虽然时代变了,但那些珍贵的瞬间,永远不会丢。
对了,要是你也想试试存点东西,记得找小杨要教程——他现在逢人就说:“存点东西吧,以后给孙子看。”哈哈,这小子都成AR的“民间推广大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