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NFT数字藏品投资里那些容易踩的坑——假项目圈钱、想卖没人要、价值虚高,以及我和朋友踩过之后总结的避坑方法,帮你少当“韭菜”。
去年春天我犯了个傻:看着朋友圈有人晒NFT头像的收益,说买了一周涨了三倍,我脑子一热就把两个月工资砸进去了。结果不到一个月,那个平台就开始卡bug,后来直接登不上去了——我那笔钱,就像扔到了水里,连个响都没听见。这就是我对NFT投资风险最真实的一课。
先说说我和朋友踩过的三个大坑
1. 假项目:明星“合作”是P的,钱直接打水漂
我朋友小杨去年更惨。他凌晨三点起来抢了个宣称和某流量明星合作的NFT,花了五千块,说是“限量1000个,抢到就是赚到”。结果没过几天,明星工作室发声明:“从未授权任何NFT项目”。等他再去看项目方的微博,早就删光了内容,微信也被拉黑——五千块就买了张没版权的图片,连投诉的地方都没有。
2. 流动性差:想卖的时候,平台比菜市场还冷清
我那个头像更搞笑。买的时候平台说“流动性强,随时能卖”,结果等我想变现的时候,挂了一个月都没人问。后来平台首页都没新作品了,我只能降价再降价,最后以原价的1/10卖了,还扣了20%的手续费——等于亏了92%,比买股票亏得还惨。现在想起这事,我都想抽自己两耳光:怎么就信了“随时能卖”的鬼话?
3. 价值泡沫:“元宇宙概念”是幌子,跌得比股票还快
我另一个朋友老张,去年看到某款NFT突然涨了十倍,说是什么“元宇宙土地”,他赶紧追高买了十个。结果没过多久,那个项目就没人提了,价格跌得只剩零头。他后来跟我说:“我当时就觉得能赚快钱,根本没想想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既不能吃,又不能用,就是个图片而已,谁会一直买?”
踩过坑之后,我总结了四个避坑方法
其实现在想想,这些坑都能提前避开,只是当时太贪了。我现在买NFT之前,都会先做这四件事:
1. 查“户口”:项目有没有“身份证”?
买之前一定要查项目背景:团队是不是公开的?有没有官方认证?比如有没有和正规企业合作(比如某博物馆、某品牌)?白皮书里有没有实际应用场景(比如能当游戏皮肤、能换实体产品)?
比如我上个月想买个数字画作,先去看了项目官网,发现团队是某知名插画师工作室,还和某出版社合作过,白皮书里写了“购买后能获得实体画的优先购买权”——这样的项目,至少不会是假的。
2. 别碰“空气”:没有实体支撑的,一律不买
什么“明星合作款”“元宇宙土地”“虚拟宠物”,如果没有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只是靠炒作“稀缺性”,肯定会崩。比如小杨买的那个明星合作款,其实就是项目方P了张图,根本没有明星的授权,一查就露馅了。
我现在的原则是:能摸到实体的(比如买NFT送实体纪念品)、能用到的(比如游戏里的皮肤),才考虑买;纯虚拟的“空气”,再便宜也不碰。
3. 控制仓位:只用零花钱的10%玩
千万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我现在只拿零花钱的10%买NFT,就算亏了也不心疼。比如我上个月买了个数字画作,花了两百块,就算跌没了,也就是少喝几杯奶茶的钱。
记住:NFT不是“暴富工具”,是“风险玩具”——玩得起才玩,玩不起就别碰。
4. 选靠谱平台:大公司旗下的,至少不会跑路
尽量选大公司旗下的平台,比如阿里的鲸探、腾讯的幻核,或者国外的OpenSea(虽然国内用着麻烦)。这些平台至少不会突然跑路,流动性也会好一点。
比如我现在买的NFT都在鲸探上,想卖的时候虽然要等几天,但至少能卖出去,不会像之前那个小平台一样,直接消失。
最后想说:NFT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提款机
其实现在我对NFT的态度挺平和的。它就是个新事物,有风险,但也有机会——比如有些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收藏意义,买了也挺开心的。
只是想提醒大家:别被“限量”“稀缺”冲昏了头,别听群里的“大神”瞎忽悠,自己多想想:“这东西真的有价值吗?”“我能承受亏光的风险吗?”
最后给大家个小建议:买NFT之前,先去喝杯奶茶冷静冷静。如果喝完奶茶还想买,再考虑——毕竟,奶茶比NFT靠谱多了,至少能喝到嘴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