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稳定的世界里 构建“打不垮”的 Web3 服务?

币搜网报道:

在 Web3 领域,基础设施很少成为头条新闻。然而若没有它,任何去中心化应用、钱包或交易所连一天都无法存活。

本文源自 ChangeNOW 首席战略官兼 NOWNodes 战略顾问 Pauline Shangett 访谈实录,探讨为何韧性比”云端与硬件之争”更重要,以及下一波区块链采用浪潮如何取决于夯实基础。

Web3 领域,最可怕的时刻不一定是黑客攻击,而是基础设施的静默崩溃。

遭遇黑客攻击时,至少您能明确事件脉络:

  • 存在攻击者

  • 漏洞利用

  • 可追溯

但当基础设施意外崩溃时,仿佛脚下大地骤然塌陷。一次漏装的补丁、一场火灾、一个过载的终端,都可能让服务并非被黑或审查,而是彻底消失。

对 Web3 团队而言,这是毁灭性打击。

用户不在乎故障源于恶意攻击还是意外事故,他们只看到服务中断。资金无法流转,交易失败,信任瞬间崩塌。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时隐于无形,一旦失效便成为唯一焦点。

参考: 11 月 18 日 Cloudflare 故障

包括社交平台 X 和 OpenAI 的 ChatGPT 在内的多个网站用户均收到错误提示,明确指出因 Cloudflare 服务异常,页面无法正常加载。

硬件并非”去中心化”的万能解药

因为去中心化无法魔幻般地规避现实物理规律。硬件面临的威胁往往来自物理世界而非数字空间。

以 2022 年韩国案例为例。

KakaoTalk 数据中心的一场火灾导致支付、登录乃至该国最大交易所 Upbit 的访问全面瘫痪。这不是黑客攻击,仅是机房烟雾所致。

该案例的警示意义在于揭示了”单点故障”的脆弱性。这类事件并非小概率意外,而是停电、洪水、光缆中断、政治动荡等物理风险图谱的常态组成部分。

此类事件正愈发频繁,若 Web3 基础设施建立在”物理世界稳定”的假设上,无异于自掘坟墓。

如何具体应对 Web3 不稳定性?

韧性始于分布式布局。绝不能将全部资产置于同一篮筐,无论涉及政治、地理还是技术维度。

其次是冗余设计。每个关键组件(如计算、电力、网络)均配备双备份加一备用单元。主系统故障时备份接管,备份失效时备用单元顶替,目标是实现用户无感的持续服务。

第三是常态化故障测试。在镜像环境中断电停机、模拟攻击、主动切断区域连接,因为最糟糕的容灾失灵时刻,正是真实危机爆发之时。

成本是云端与硬件之争的决定性因素?

云端曾是明显的经济性赢家:

  1. 无需前期投资

  2. 按需付费

  3. 扩展性无界

但如今现实已大不相同。

AWS、谷歌、微软等云巨头垄断市场,缺乏竞争导致价格持续攀升。我们目睹计算成本同比上涨超 20%,企业单周期账单激增 25% 乃至更高。

与此同时,硬件成本正趋于可预测。虽需前期投入,但将投资分摊至 7-10 年周期后,持有成本反而显现优势。

当前价值 1100 美元的服务器,在十年期内月均成本约 110 美元。同等配置云端服务?每月 2000 至 7000 美元。差距悬殊。

除成本外还有自主权。裸金属架构可自主控制补丁、部署和环境,而云端能力受制于服务商的权限设定。

总结

坦率说,硬件和云端二者皆非可持续 Web3 基础设施的未来。真正未来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韧性建设。

通过智能备份、广泛分布、透明经济模型和以人为本的支持体系来构筑韧性。

唯有韧性方能护航。

而韧性无法租赁,只能通过持续构建、测试与沉淀获得。故 Web3 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基础设施平日枯燥无奇,但一旦失效,产品所有亮点皆化为乌有。若用户无法交易、RPC端点宕机、服务无预警消失——信任便已崩塌。因此切勿将基础设施视为背景噪音,而应视作产品脊梁。

建设时即预设故障必然发生,因为危机从不缺席。

能在下一轮 Web3 周期中存活的团队,不会因炫酷界面或 meme 营销取胜,而将依靠当世界抛出曲线球时,仍能稳守在线的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

(0)
上一篇 2025年11月19日 下午7:56
下一篇 2025年11月19日 下午7:56

相关推荐

风险提示:理性看待区块链,提高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