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搜网报道:
风险投资家、前Facebook高管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再次引发了关于比特币易受量子计算攻击的争论,他预测这项技术可能在五年内破解比特币的加密防御。他的警告与亚当·巴克(Adam Back)的观点截然相反。
先驱者兼Blockstream首席执行官认为,这种威胁至少还要几十年才会出现,而且可以通过现有的后量子加密标准进行应对。 这场冲突凸显了业界在量子攻击的时间线和可行性,以及区块链协议的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更广泛分歧。 .
帕利哈皮蒂亚的评估取决于量子硬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谷歌的Willow量子芯片。他声称该芯片可以实现8000个稳定的逻辑量子比特——他认为这一阈值足以使用Grover算法破解比特币的SHA-256加密。
他引用一项研究表明,这样的系统可能会使RSA-2048过时,并将同样的逻辑扩展到比特币的加密架构。“最早的风险将在24个月内出现,”帕利哈皮蒂亚警告说,并敦促开发者优先考虑抗量子攻击的升级。 他的立场与其他怀疑论者一致,其中包括 联合创始人阿纳托利·雅科文科此前曾估计,到2030年量子威胁出现的概率为50%。 .
然而,Back 认为这些时间表过于危言耸听,并强调了理论模型与实际量子能力之间的差距。他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具有密码学意义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要 20 到 40 年才能问世。”他还指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最近标准化的 SLH-DSA 签名方案就是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比特币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软分叉升级来整合后量子算法,从而确保在量子计算机构成切实风险之前就具备强大的韧性。 Back 还指出,即使量子威胁加速发展,比特币网络的去中心化治理模型也允许分阶段迁移到量子安全协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
物理量子比特和逻辑量子比特之间的区别使这场争论更加复杂。虽然像加州理工学院的中性原子阵列这样的系统拥有超过6000个物理量子比特,但纠错和稳定性仍然是主要难题。例如,Quantinuum公司的Helios系统需要两个物理量子比特才能产生一个逻辑量子比特,这凸显了未来工程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
IBM的目标是在2029年前部署容错量子计算机,但目前尚未实现破解现有加密标准所需的数千个稳定逻辑量子比特。 .
业内观察人士强调了其中的复杂性。“先收割后解密”策略——即攻击者存储加密数据以备将来解密——对长期隐私构成威胁,但与比特币的交易模型关系不大,因为比特币的交易模型依赖于实时密钥验证。
与此同时,迁移工作已经展开。诸如 BIP-360 之类的提案提倡采用混合地址类型,同时支持经典签名和后量子签名,从而实现渐进式过渡。像 Jameson Lopp 这样的开发者已经制定了多年计划,旨在激励用户将资金转移到抗量子地址,而无需强制进行突如其来的变更。
随着量子研究的进展,各利益相关方都在权衡紧迫性和务实性。帕里哈皮蒂亚的警告反映了最坏的情况,而巴克强调现有的安全措施和比特币的自适应治理机制,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最终结果可能取决于行业采用后量子标准的速度——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说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时间。目前,这场辩论凸显了潜在风险以及比特币不断演进的安全框架的稳健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