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汇率下跌,本质是人民币能换更多美元了。这事儿看着抽象,其实和我们买进口奶粉、化妆品、耳机都有关系——进口商进货成本降低,不少日常进口商品可能悄悄降价。本文用闺蜜囤奶粉、自己买精华的真实经历,把汇率和钱包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让你秒懂“美元跌了,我们能省多少钱”。
上周三晚上,闺蜜突然发微信轰炸我:“快帮我看看,XX牌进口奶粉是不是又促销了?我刚囤了六罐,比三个月前少花了一百多!”我翻了翻她的订单截图,258一罐的价格确实比她3月份买的275便宜。正要回“可能是618预热”,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的汇率新闻——最近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7.0跌到6.8了。哎,说不定这波降价和汇率有关?
我赶紧给她打电话:“你别急着谢电商,先看看美元汇率!你买的是美国原装奶粉吧?进口商进这批货的时候,美元更便宜了,成本降了,自然给你让点利。”闺蜜愣了两秒:“汇率这玩意儿还能影响奶粉钱?我以为只有炒外汇的才关心呢!”
其实我之前也没把汇率和日常消费联系起来,直到去年双11买进口化妆品踩了个“时间差”。当时我看上一瓶某牌精华,官网标价580块,我咬咬牙买了。结果今年3月份再逛,发现同样的精华居然卖550——不是促销,不是临期,客服说“受汇率波动影响,成本调整”。我查了下当时的汇率,去年11月美元对人民币还是7.1,今年3月已经降到6.9了。哦,原来我多花的30块,是替汇率“埋单”了!
先搞懂:美元下跌,人民币到底“赚”了多少?
可能有人会问:“美元下跌和我有啥关系?我又不买美元。”其实很简单——咱们买的进口商品,很多都是用美元计价的。比如美国的奶粉、日本的化妆品、欧洲的电子产品,进口商要进货,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给国外厂商。
举个例子:假设某进口商要进10万美元的奶粉,去年汇率是7.0,他得花70万人民币;今年汇率跌到6.8,同样10万美元的奶粉,只要花68万人民币——成本直接少了2万!这2万要是全让给消费者,每罐奶粉就能降个二三十块;就算进口商留一部分利润,也能比之前卖得便宜。
当然,不是所有进口商品都能立刻降价。比如奢侈品,人家卖的是品牌调性,就算成本降了,也不会轻易打折(不然怎么显得“高端”?);还有的商品有库存,比如之前进的货是按7.0的汇率算的,得等库存清完,才会用新的成本价卖。我闺蜜买的奶粉刚好赶上进口商进了新货,所以赶上了降价潮。
这些进口商品,最容易因为美元下跌变便宜!
我最近翻了翻购物车,发现受汇率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我们日常经常买的“刚需型”进口商品:
1. 母婴用品: 比如进口奶粉、纸尿裤,这些东西保质期长,进口商进货量大,成本下降的空间很明显。我闺蜜囤的奶粉就是典型,每罐降20多,六罐就省了150,够给娃买两包纸尿裤了。
2. 化妆品/护肤品: 尤其是欧美、日本的大牌,比如某诗的精华、某蔻的面霜,汇率下跌的时候,官网或代购都会悄悄调价格。我今年618买的另一瓶精华,比去年双11便宜了40块,比专柜更是省了100多。
3. 电子产品: 比如进口耳机、相机,这些商品的成本里,美元计价的部分占比高,汇率波动影响大。我同事上周买的某牌耳机,从1200降到1100,客服直接说“汇率调整导致成本降低”。
最后想说:汇率不是“万能省钱密码”,但可以帮你“捡漏”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盯着汇率买进口商品——毕竟汇率波动很快,今天跌明天可能涨,没必要为了等降价而囤货(比如奶粉放久了会过期,化妆品放久了会失活)。但如果刚好要买进口商品,不妨先看看美元汇率:要是最近美元在下跌,说不定能比平时省个几十块,相当于“额外折扣”。
比如我闺蜜,现在每次买奶粉前都会先查汇率,她说:“以前以为汇率是高大上的东西,现在才知道,它就藏在我家娃的奶粉罐里。”其实生活里很多“抽象”的经济概念,都和我们的钱包息息相关——只是需要有人用“闺蜜的奶粉钱”“自己的精华液”这样的故事,把它们讲得接地气而已。
下次再看到进口商品降价,别急着抢,先想想:是不是美元汇率帮了忙?说不定比促销更划算呢!(偷偷说,我已经把购物车里的进口耳机加入“待购清单”了,就等汇率再跌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