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搜网报道: 加密资产管理领域曾被誉为创新前沿,如今却已成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争夺的战场。尽管区块链技术承诺实现去中心化和普惠金融,但欺诈性首次代币发行(ICO)的泛滥仍在持续破坏信任和稳定性。从2016年到2019年, 导致损失超过101.2亿美元。即使该行业日趋成熟,欺诈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近期的监管行动和投资者尽职调查框架难以跟上不断变化的欺诈手段。
欺诈性ICO的历史普遍性
2010 年代末的 ICO 热潮因猖獗的欺诈行为而蒙上阴影。
分析显示,在1500个ICO项目中,78%为骗局,共计13亿美元被挪用,项目类型五花八门,从类似庞氏骗局的Bitconnect(损失26亿美元)到消失的ACChain(损失6000万美元)。这些案例凸显了一种模式:欺诈性ICO通常利用炒作、晦涩难懂的白皮书和未经核实的团队来骗取资金,然后销声匿迹。 网络钓鱼、虚假网站和钱包诈骗是最常见的诈骗手段,受害者通过欺骗性链接和被盗账户损失资金。
监管应对措施:喜忧参半
监管机构采取了执法和教育相结合的应对措施。
2023年至2025年,新泽西州地方法院将对ICO发起人提起诉讼,指控他们以虚假陈述代币用途误导投资者。与此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应用豪威测试(Howey Test)将许多加密资产归类为证券,从而能够对未经注册的发行进行执法。然而, 这归因于领导层更迭和优先事项的转变。
除了政府机构之外,企业也开始介入。
一家名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诈骗检测初创公司”的机构,致力于打击其第三方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同样,像ComEd这样的公用事业公司也与商业改进局(BBB)合作,向客户普及有关假冒代表的诈骗手段。 凸显了加密货币领域监管的碎片化性质。
投资者尽职调查:一个全新的警惕时代
风险缓解的责任日益落在投资者身上。现代尽职调查框架强调技术、运营和监管方面的检查。例如,项目必须实施了解你的钱包 (KYW)协议和实时区块链分析,用于标记受制裁的地址。
正如 2025 年 Bybit 黑客事件所表明的那样,由于安全措施薄弱,15 亿美元被盗。
运营尽职调查(ODD)同样至关重要。投资者必须核实资金来源,执行严格的风险控制程序,并避免资产混用。
——这鲜明地提醒我们治理方面的不足。监管合规,包括遵守反洗钱标准和定期制裁检查,是另一个基石。 提供涵盖 200 多个类别的细致风险评估,从人权到生物多样性,使投资者能够与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 (CSDDD) 等框架保持一致。
专家框架及未来之路
新兴框架优先考虑主动风险管理。
这些工具允许投资者根据特定的监管或运营重点定制风险评估。在当今时代,这些工具尤其有价值。 对于加密货币投资而言,行业尽职调查至关重要:科技初创公司需要严格的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评估,而制造企业则必须证明其符合环境合规要求。 从2024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34年的167亿美元,反映出交易日益复杂。投资者还必须采用安全的虚拟数据室,尽早聘请法律顾问,并与管理团队保持透明沟通。 风险敞口往往集中在特定的 ESG 支柱上,因此需要采取细致入微的主题方法。
结论
欺诈性ICO仍然是加密资产管理领域的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备受瞩目的崩盘事件也严重损害了市场信任。尽管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行动起到了必要的制衡作用,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投资者尽职调查,这些行动的效果将十分有限。将RepRisk评分等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与运营和技术保障措施相结合,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出路。对于投资者而言,信息很明确:在一个以波动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行业中,保持警惕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关乎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