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搜网报道:
美国经济呈现出高度分裂的图景。一方面,官方叙事强调增长强劲、就业接近充分就业、通胀已趋稳;另一方面,居民实际购买力持续下滑、制造业就业连月负增长、消费者信心逼近历史低位,核心商品与能源价格重新加速上涨。这种“两个现实”并存的现象,根源在于2025年4月以来大幅升级的全面关税政策,以及决策层对通胀事实的系统性低估与重新定义。最新数据表明,9月CPI同比升至3.0%,较4月的2.3%上行明显,而10月数据因政府关门而延期发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
一、通胀现实:从2.3%到3.0%的持续上行压力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面关税落地后,CPI同比从2.3%升至9月的3.0%,核心CPI也从2.8%升至3.2%。尽管官方强调“通胀已受控”,但居民实际感受到的价格压力远超数字。进口消费品(家电、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平均涨幅在12%~20%之间,部分汽车零部件因钢铝关税直接推高终端价格6%~10%。与此同时,能源价格在短暂低位后重新上行,原因在于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二级制裁,导致G7市场实际可得供应减少约7%,而中国、印度等非G7买家继续以折扣价大量采购,全球油市分裂为“G7高价区”与“非G7低价区”,美国消费者恰好处在高价一侧。10月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Rosneft和Lukoil实施制裁,引发全球油价短期飙升5%,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85美元/桶。
通胀超预期持续的直接后果,是美联储降息路径被彻底打乱。2025年9月美联储仅象征性降息25个基点,随后连续三次会议按兵不动。11月25日,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稳定在5.99%,较年初的6.72%有所回落,但住房可负担性指数仍跌至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在扣除通胀后连续七个月负增长,储蓄率跌至2.7%,已低于疫情前水平。X平台上,用户@SaltleyGates72指出,AI投资虽支撑GDP,但通胀压力正侵蚀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引发广泛不满。
二、制造业就业神话的破灭
特朗普第二任期最核心的竞选承诺之一,是通过高关税让制造业就业大规模回流。然而实际数据走向完全相反。2025年4月至9月,美国制造业就业累计净减少5.8万个,其中8月减少1.2万,9月减少0.6万。导致就业下滑的直接原因有三:
-
输入性成本暴涨。钢铝关税分别加征25%与50%后,美国本土钢价较全球均价溢价30%以上,企业要么承担更高成本,要么把生产线重新迁往关税豁免国;
-
报复性关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中国相继对美国农产品、机械、化工品加征对等关税,导致出口导向型工厂订单锐减;
-
不确定性冻结投资。行业调查显示,78%的制造商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列为未来12个月最大风险,68%担忧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54%预期国内需求走弱。资本开支计划被大规模推迟或取消。
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再工业化”并未出现在传统制造业,而是集中于数据中心建设。2025年前三季度,美国数据中心施工支出年化已超过400亿美元,远超传统工厂建设金额。这反映出资源正在向AI与芯片产业单向倾斜,而传统制造业被双重挤压:既面临关税带来的成本冲击,又无法获得足够资本与政策支持。经济学家Stéphane Bonhomme在X上评论,关税虽旨在保护本土产业,却意外加速了制造业外流,9月就业数据印证了这一“逆转”。
三、AI泡沫与实体经济的割裂
当前美国经济的最大结构性特征,是资本、人才、电力、政策全部向AI与半导体产业集中倾斜。2025年上半年,英伟达、微软、Meta、谷歌等七巨头资本开支总额已超3500亿美元,预计全年突破7000亿。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美新增用电量的40%以上,多州出现电力短缺预警。为保障AI产业用电,部分地区已开始限制居民与传统工业用电。哈佛经济学家Jason Furman指出,AI投资贡献了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的92%,若剔除此项,经济仅增长0.1%,凸显泡沫风险。
这种“一切为AI让路”的资源配置格局,导致以下后果:
-
传统制造业融资环境恶化,银行更愿意把贷款额度给高评级科技巨头;
-
电力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制造业运营成本;
-
资本回报预期扭曲:数据中心项目内部收益率普遍在15%以上,而传统工厂仅4%~6%,资本自然单向流动。
如果AI产业未来三年无法兑现万亿级利润承诺,一旦资本开支增速回落,美国将同时面对“AI泡沫破裂”与“制造业空心化”双重打击,系统性风险极高。X用户@karliskudla警告,AI驱动的CapEx已将美国PE10推至40倍,类似于2000年科技泡沫峰值,资本外流风险上升。
四、财政刺激的悖论:关税红利支票的通胀陷阱
为缓解居民生活成本压力,政府计划2026年向每户家庭发放2000美元“关税红利支票”,预计总规模约6000亿美元。然而在实际工资增速仅3.9%、而通胀达3.0%的背景下,居民大概率会把这笔钱用于弥补购买力缺口,而非储蓄。这将形成典型的财政刺激→需求拉动→通胀加速→美联储被迫收紧的负反馈循环。亚特兰大联储数据显示,2025年8月工资增长4.86%,但扣除通胀后实际增速仅1.86%,低收入群体尤甚。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融资来源。6000亿美元新增赤字必须通过发债解决,而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升至4.8%,长期高利率与高赤字将形成恶性循环。市场已开始担忧美国债务可持续性,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逼近5.2%,为2007年以来最高。X平台评论如@hc_Vnssa指出,关税虽带来短期财政收入,却通过报复措施放大赤字压力,OECD预测2025年北美整体增长仅1.2%。
五、消费者信心与实际消费能力的双重崩塌
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11月终值跌至51,已低于2022年6月通胀顶峰时的50.0(当时汽油价格曾超5美元)。现期经济状况指数更跌至40年低点。居民对个人财务状况的评价跌至五年最低,对大件商品购买意愿降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调查显示,通胀担忧与关税不确定性是主要拖累因素。
零售商预计2025年假日季名义销售额增长3%~4%,但若通胀保持3%以上,实际销量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沃尔玛、塔吉特等已公开表示,消费者正在大规模“交易降级”(trade down):从牛肉转向鸡肉,从鸡肉转向植物蛋白,从品牌商品转向自有品牌。这种降级行为短期压低部分品类CPI,但长期将拖累企业利润率与税收。X用户@2025Watcher批评,关税政策加剧了“交易降级”,中产家庭实际收入缩水,信心指数暴跌印证了这一趋势。
六、政策叙事的危险脱节
当前最值得警惕的,是官方与民间对经济现实的认知出现了系统性分裂。官方反复强调“通胀已受控”“经济增长强劲”“就业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却无法解释为何消费者信心、住房可负担性、制造业就业、实际工资增速全部恶化。这种叙事与现实的脱节,类似于2021年“暂时性通胀”论的重演,只不过这一次连“暂时性”修饰词都省略了。X上@Esaagar等评论员指出,AI泡沫虽支撑股市,但掩盖了实体经济疲软,政策需警惕“两个现实”鸿沟扩大。
如果决策层继续坚持“通胀无问题”的判断,美联储将被迫在2026年面对两难:要么屈从压力降息,导致通胀预期失锚,CPI重回4%~5%;要么坚持抗击通胀,但高利率将把本已脆弱的住房、汽车、耐用品消费彻底压垮,同时加剧财政利息负担。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触发衰退。经济评论家Joanne Hsu在密歇根大学报告中警告,11月信心指数暴跌反映了政策失灵,需立即调整。
结论:被困的经济与迫近的拐点
当前的美国经济,陷入了一个由高关税、AI资源错配、高赤字刺激、能源制裁共同织成的政策陷阱。传统制造业被高成本挤压,居民购买力持续下滑,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双双受限,而全部增长希望被压在AI产业继续高增长这一单一赌注上。最新BLS数据与X平台民意显示,关税虽带来短期收入,却通过通胀与就业损失放大系统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当一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单一技术叙事与大规模资本开支,而实体经济部门普遍萎缩时,往往预示着重大调整的临近。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都曾伴随“新经济永不衰退”的官方叙事。当前AI热潮虽有真实技术进步支撑,但资本开支规模、资源集中度、估值水平已显著超出基本面支撑。X用户@BenjaminNorton强调,剔除AI后美国经济近零增长,泡沫破裂将引发危机。
除非未来六个月内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否则美国经济2026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将急剧上升:
-
关税政策出现大幅调整,降低对中间品与消费品的实际税率;
-
AI产业资本开支增速显著放缓,释放电力、资本与人才回流实体经济;
-
美联储不顾通胀风险大幅降息,用流动性暂时掩盖所有裂缝(但这将埋下更大危机)。
当前三者均无实现迹象。因此,2026年很可能成为验证当前政策组合成败的决战之年。在那之前,美国经济将持续在“官方乐观”与“民间痛苦”两个平行现实中挣扎,而两个现实之间的裂隙,正日益扩大为不可弥合的鸿沟。经济学家需警惕,政策调整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