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个人对PKIN币项目的关注经历,揭秘其创始人及技术团队的真实背景。通过讲述创始人从头部交易所技术总监到创业者的转型故事、技术负责人在阿里区块链实验室的从业细节,以及团队“用技术解决供应链溯源痛点”的创业初衷,用轻松口语化的方式让读者了解这个项目背后有温度、敢拼的“老炮儿”团队。
前阵子我在研究小众加密项目时,翻到PKIN币的白皮书,本来以为又是那种抄概念的“空气币”,结果点进团队介绍页,居然看到几个眼熟的名字——不是那种只会站台的明星,而是真的在区块链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这让我来了兴趣,特意找做区块链行业的朋友打听了一圈,今天就跟大家唠唠他们的故事。
创始人李默:从交易所技术总监到“供应链溯源创业者”
创始人李默我早有耳闻,之前在某头部加密交易所做技术总监。记得2018年熊市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在裁员,他还写过一篇《熊市里的技术人该做什么》的博客,里面说“熊市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练内功的好时候”,当时我还转发给了做开发的朋友,朋友说“这才是真正懂技术的人说的话”。
后来听说他离职创业,我还纳闷:好好的总监不干,去搞什么新项目?直到看到PKIN的项目方向,我才有点懂了——他想做的是供应链溯源的区块链应用。比如让消费者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手里的苹果是哪个果园产的、什么时候摘的、运输路线是什么;让超市能快速核对农产品的来源,防止不良商家篡改产地信息。用他的话说:“区块链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做了这么多年交易所技术,不想再看着行业里全是‘空气项目’,想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事。”
技术负责人张磊:阿里区块链实验室出来的“跨链老司机”
技术团队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张磊,以前是阿里区块链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去年我参加杭州的区块链峰会,还听过他讲跨链技术的落地难点。当时他举了个特别接地气的例子:“跨链就像把不同菜市场的电子秤连起来——以前每个菜市场的电子秤数据都不互通,卖菜的要人工核对,麻烦得很;跨链之后,数据能自动同步,省了好多事。”没想到现在他居然加入了PKIN团队,负责技术架构。
朋友跟我说,张磊之所以来,是因为李默跟他聊了一次供应链溯源的痛点。“比如有些不良商家会把外地苹果冒充‘烟台苹果’卖,消费者根本分不清真假。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每一步流程都上链,谁也改不了。”张磊说,“我做了这么多年区块链技术,终于能用到真正有意义的地方了,比在大公司做‘PPT项目’强多了。”
团队日常:用代码“喂饱”梦想的创业园故事
听说他们团队现在在深圳南山的一个创业园里,办公室不大,也就十几个人,但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有次我朋友去拜访,看到他们白板上写满了代码逻辑,旁边堆着一堆外卖盒(都是黄焖鸡和兰州拉面的盒子),李默笑着说:“我们这是用代码喂饱梦想,比吃大餐还香。”
朋友说,团队里的人都特别拼。有次为了调试一个溯源模块——就是让农产品的“从田头到餐桌”每一步都能准确上链,张磊连续熬了三个晚上,眼睛都红了,却还是坚持把问题解决了。“他们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真的想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朋友这么跟我说,“比如有次讨论项目方向,有人提议‘要不要加个金融属性,吸引更多投资者’,李默直接否决了:‘我们的核心是解决供应链问题,金融是辅助,不是目的。’”
结尾:认真做事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其实我接触过很多加密项目,团队要么藏着掖着(连创始人名字都不敢露),要么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华尔街背景”“顶级科学家团队”,结果查下来全是假的)。像PKIN这样把团队背景摊开、有真实经历的,真的不多。
说到底,区块链项目的核心还是人。如果团队里都是只会炒概念的人,那项目肯定走不远;但如果是一群懂技术、有情怀、愿意踏实做事的人,就算现在小众,未来也有可能闯出一片天。至于PKIN能不能成,我觉得可以等等看——毕竟,一群认真做事的“老炮儿”,运气都不会太差,对吧?
(ps:最近听说他们的溯源模块已经在山东某个苹果园试点了,等下次有机会,我去实地看看,再跟大家唠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