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务上限这事儿不是新鲜事,但每次闹得沸沸扬扬时,都能让美元汇率坐回“过山车”。本文用生活化的例子和个人经历,聊聊这两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到底怎么影响我们普通人的钱包。
上周我妈突然发消息问:“你说我之前买的美元理财要不要卖?新闻里说美国又要闹债务上限了,会不会让美元变不值钱?”我盯着手机屏幕笑了——这事儿居然连我妈这种连“K线图”都分不清的人都知道,看来美国政客们的“吵架表演”真是比肥皂剧还火。
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懂“债务上限”到底是啥,直到去年跟做外贸的朋友吃饭,他拍着桌子吐槽:“上个月美元兑人民币还7.1呢,就因为美国国会吵债务上限,直接跌到6.8,我那批货的利润全给汇率吞了!”我赶紧问:“这俩事儿到底有啥关系?”他喝了口啤酒,用“你咋这么笨”的眼神看我:“你就把美国政府当成个天天刷信用卡的月光族,债务上限就是信用卡额度——要是额度不够了还不涨,他就得违约不还钱。到时候大家都觉得美元不安全,谁还愿意拿着?不得赶紧抛售?汇率可不就跌了嘛!”
哦,原来如此!我突然想起去年看新闻,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天天喊“再不给涨额度,我们就要违约了”,跟催债的似的。结果国会吵了一个月,终于同意把债务上限从31万亿美元涨到33万亿美元——得,又给这“月光族”续了额度。朋友说,那天晚上美元汇率直接反弹了200个点,他连夜给客户发消息:“赶紧结汇!再等就亏了!”
后来我查了点资料,才知道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从2000年到现在,美国国会已经涨了几十次债务上限,每次都跟“狼来了”似的——喊得凶,但最后都解决了。可问题是,每次喊“狼来了”的时候,市场都会慌。就像我妈买的美元理财,去年因为债务上限波动,她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汇率,跟盯股票似的。我说:“妈,你至于吗?”她翻个白眼:“我那可是真金白银买的,跌一块钱就是几百块呢!”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涨额度”,而是“反复闹”。就像你每次刷爆信用卡都跟银行吵架,就算最后银行给你涨了,也会觉得你信用不好,以后给你涨额度的时候会犹豫,甚至提高你的利率。美国也是一样——每次债务上限危机,国际投资者都会对美元失去信心。比如去年有个中东国家,直接把手里的美国国债卖了一半,换成了黄金;还有咱们中国,也在慢慢减少美国国债的持有量。这些动作都会让美元汇率下跌,而且长期来看,美元的“世界第一货币”地位也会动摇。
前几天我跟我妈视频,她又问:“这次美国债务上限闹得这么凶,我那美元理财要不要卖?”我笑着说:“妈,你忘了去年的事儿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肯定会涨额度的。再说了,你那理财是一年期的,等到期的时候,说不定美元又涨回来了。”她撇撇嘴:“那要是真违约了呢?”我想了想,说:“真违约的话,估计全球经济都得乱,到时候咱们的股票、基金也得跌,所以与其担心美元,不如好好攒钱,不管汇率怎么变,手里有现金才踏实。”
挂了视频,我看着窗外的晚霞,突然觉得挺有意思——美国政客们在国会里吵架,居然能影响到我妈这样的普通老太太的钱包。其实说到底,债务上限就是一场政治游戏,可受伤的总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不过反过来想,这也让我们学会了关注国际新闻,学会了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我现在买美元理财,再也不会盯着短期波动了,而是会看产品的期限和风险——毕竟,不管美元汇率怎么变,日子还是要过的,不是吗?
对了,昨天我妈给我发消息说:“你说的对,我那美元理财没卖,今天查了一下,汇率又涨回7块了!”我笑着回复:“妈,你这运气不错啊!”她回了个得意的表情:“那是,我跟你学的,沉得住气!”
你看,其实不管是债务上限还是美元汇率,只要咱们普通人搞懂了其中的逻辑,就不会被吓得乱了阵脚。毕竟,生活就像汇率,有涨有跌,但只要咱们稳住,总能等到春暖花开的那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