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监管这事,其实是在给投资者“撑伞”

香港搞稳定币监管这事,我去年在中环的 crypto 沙龙上算摸透了——有人举着“稳定币不是洪水猛兽”的牌子喊,也有人攥着手机骂“上次买的币差点提不出来”。其实监管的逻辑特简单:想让稳定币在香港“活”下去,得先解决“投资者敢不敢用”的问题。就像楼下小吃摊得有卫生证,稳定币也得有“监管背书”,不然谁愿意把钱往里面放?

去年夏天去香港找朋友小A,他一见面就拉着我吐槽:“你说这稳定币到底靠不靠谱?我上个月买了某款号称‘锚定美元’的币,想换现金时平台说‘系统维护’,拖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到账!”我当时还劝他“可能是技术bug”,结果没过两周,香港证监会就扔出个《稳定币监管框架咨询文件》,里面第一条就说:“发行稳定币的机构,必须把储备资产晒得明明白白——现金、美国国债这种能马上变现的资产,才能当储备!”

小A看到新闻后,赶紧去查自己买的币,发现发行方已经提交了备案,储备资产里真有90%的现金和10%的美国国债,而且每季度都有第三方审计报告。他拍着大腿说:“原来监管不是要搞死我们,是帮我们盯着那些想‘空手套白狼’的项目!”

其实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核心就俩字:“稳”和“保”。“稳”是稳发行方——想发稳定币?先拿牌照!得符合反洗钱要求,不能让坏人用稳定币洗黑钱;还得定期披露储备资产,比如你发100万枚稳定币,就得有100万美元的硬资产放在那,不能像某些项目那样“储备全靠嘴说”。“保”是保投资者——如果发行方破产了,投资者可以从“投资者赔偿基金”里拿赔偿,上限10万港元;证监会还会经常发“风险提示”,比如“没备案的稳定币别碰”“高收益承诺都是坑”,跟妈妈提醒你“别吃路边没洗的水果”似的。

我还记得沙龙上有个阿姨举着手问:“我儿子让我买稳定币,说比存银行赚得多,我该咋选?”现场嘉宾笑着说:“先去证监会官网查‘有没有牌照’,再看‘储备资产有没有审计’,就像你买奶粉得看‘QS标志’一样。”阿姨点头说:“懂了,不是不让买,是得买‘有身份证’的!”

其实我觉得,香港搞稳定币监管,就像给投资者撑了一把伞——下雨的时候能挡雨(防止项目暴雷),出太阳的时候能遮阳(避免被高收益骗)。有人说“监管太严会阻碍创新”,但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监管,稳定币市场乱成一锅粥,谁还敢进来?就像你不会去吃没卫生证的小吃摊,也不会买没监管的稳定币。

现在小A买稳定币可谨慎了,每次都先翻证监会的“持牌机构名单”,再查储备资产报告。他说:“以前是‘听朋友说就买’,现在是‘看监管说再买’,踏实多了。”

说到底,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不是“一刀切”,而是“给机会但设规矩”。就像养孩子,得让他自由成长,但也得教他“不能闯红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稳定币想在香港发展,就得守这些“规矩”,而投资者的安全感,恰恰来自这些“规矩”。

下次如果有人问你:“香港稳定币监管严吗?”你可以告诉他:“严是严,但严得值——毕竟,赚钱的前提是,得保住本金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

(0)
上一篇 2025年7月18日 上午10:42
下一篇 2025年7月18日 上午11: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