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搜网报道: 在各国央行持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各国政府疲于应对债务危机的当下,比特币作为一种稀缺且去中心化的资产,已成为抵御法定货币贬值的有效对冲工具。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是《比特币世界》一书的作者。
富爸爸穷爸爸他的大胆预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说法,即 据预测,到2026年将达到25万美元,到2035年可能达到100万美元。 他的论点植根于宏观经济趋势和制度变革,强调了投资者对价值和风险认知方式的更广泛转变。本文从比特币的稀缺性、机构采纳以及法定货币的结构性缺陷出发,分析了清崎的预测,认为25万美元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投机,而是系统性金融体系重组的信号。
比特币的稀缺性:对抗法定货币通胀的通缩手段
比特币2100万枚的固定供应量与法定货币的通胀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2.7%,而根据一项研究,比特币在2024年减半后,其年通胀率已骤降至0.8%至0.9%。
这种差异凸显了比特币固有的抗贬值能力。清崎的理论与格雷欣法则相符,该法则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正如Cointelegraph文章中所述,随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中央银行扩大流动性以支撑经济,比特币的稀缺性对寻求保值增值的投资者而言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2024 年的比特币减半事件将新比特币的发行速度降低了 50%,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历史上,减半事件往往预示着价格的大幅上涨,例如 2012 年和 2016 年的减半事件之后,比特币价格都出现了超过 1000% 的牛市涨幅。
到 2026 年,比特币新供应量的减少,加上机构需求的增长,可能会推动比特币价格朝着清崎设定的 25 万美元目标上涨。
宏观经济催化剂:制度采纳与全球流动性趋势
在战略合作和监管政策明朗化的推动下,比特币在机构层面的采用在2025年加速推进。例如,Ripple的稳定币RLUSD已与万事达卡和Gemini合作,以促进法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兑换,这标志着传统金融领域对数字资产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Coinpaprika报道称。与此同时,加拿大2025年联邦预算案对法币支持的稳定币提出了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储备透明度和风险管理协议。
这些发展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加密货币结构化整合的趋势,从而减少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阻力。
宏观层面的数据也支持比特币作为对冲工具的作用。全球M2货币供应量在2025年增长了约8%,其中美国、欧元区和中国都为这一增长做出了贡献,正如一份报告指出的那样。
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历来与此类流动性激增相关,尽管存在滞后性。例如,在2020-2021年应对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各国央行向经济注入数万亿美元,比特币的表现优于黄金和标普500指数。 这种模式表明,在货币过度扩张时期,比特币的价值主张会增强——清崎预计这种情况将持续到 2026 年。
比特币与传统对冲:一种新的范式
尽管黄金长期以来都是首选的通胀对冲工具,但在货币极度扩张时期,其表现却并不稳定。纽约数字投资集团(NYDIG)的一份报告指出,比特币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通胀指标的相关性较弱,但其对实际利率和流动性状况的敏感性却十分显著,正如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那样。
这一区别使比特币成为一种高贝塔系数资产,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其表现能够优于传统的对冲工具。
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这种趋势。据报道,像MicroStrategy和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已经将数亿美元配置到比特币上,将其视为战略储备资产。
保守的资产配置策略建议将投资组合的 1% 至 5% 配置于比特币,而激进的策略则目标是 5% 至 10%,正如 Cash2Bitcoin 指南中所述。这些资产配置策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进步,包括富达等机构提供的机构级托管解决方案。 根据 Cash2Bitcoin 指南,这样做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并提高可访问性。
风险与考量:抛开炒作
批评人士认为,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且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相关性较弱,削弱了其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可靠性。例如,Galaxy Digital已将其2025年比特币价格目标下调至12万美元,理由是机构吸收比特币面临挑战,以及资本向人工智能和黄金转移,正如其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
然而,这些担忧忽略了比特币的结构性优势。与受政策决策影响的法定货币不同,比特币的供应量由算法固定。这种可预测性使其成为财政不确定时期更稳健的避险工具,尤其是在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高通胀经济体中,正如 Cash2Bitcoin 指南中所述。
结论:清崎的预测作为一种宏观信号
罗伯特·清崎对比特币价格将达到 25 万美元的预测并非孤立的预测,而是对宏观经济趋势和制度变革的综合考量。当各国央行努力在财政纪律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时,比特币的稀缺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为对抗法定货币贬值的天然力量。减半事件、全球流动性扩张以及机构的广泛采用,共同为比特币的长期升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尽管风险依然存在,但正在发挥作用的结构性因素表明,清崎的愿景并非仅仅是乐观的投机,而是金融体系转型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