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币在加密货币熊市里的日子不好过——有的跌得连亲妈都不认识,有的项目直接跑路,还有的缩着脖子熬日子。但也有少数“抗造”的,要么转向实用场景,要么靠社区撑着,甚至悄悄憋大招。未来这些山寨币想活下来,得放下“炒概念”的老一套,拼合规、拼技术、拼真实需求。其实熊市就像个筛子,把虚的筛掉,剩下的说不定能长出点真东西。
去年春天,我被朋友拉进一个山寨币群,群里天天喊“XX元宇宙币要涨到100刀”,说团队在做虚拟土地交易平台,未来能对标Decentraland。我架不住诱惑,买了两千块的,当时币价还是3块多。结果夏天刚过,熊市就来了——先是LUNA暴雷,接着比特币从4万刀跌到1万8,我那枚币跟着瀑布式下跌,不到三个月就剩3分钱了。
群里的氛围也变了:以前凌晨三点还有人聊“拉盘计划”,现在除了机器人发广告,偶尔有人问“项目还在吗?”,管理员都不回。有天我翻团队官网,发现“核心成员”页面少了两个人,官方推特 last post 还是半年前的“感谢社区支持”。我才反应过来:这币怕是“凉了”。
熊市里的山寨币:要么“躺平”,要么“变招”
后来我问了几个做加密的朋友,才知道这两年山寨币的生存现状有多惨:
首先是“价格崩了”。比如2021年火过的“动物币”,像SHIB、DOGE之类的,虽然DOGE靠马斯克撑着没跌太狠,但其他小币种大多跌了90%以上。我认识个哥们,2021年买了10万的“猪币”,现在只剩不到一千块,他说“就当给狗买零食了”。
然后是“项目跑了”。有些团队本来就是“空气项目”,圈了钱就溜。比如去年有个叫“XX环保币”的,说用区块链追踪碳排放,结果筹了两百万美金后,团队直接注销了公司,官网也关了,投资者连维权的地方都没有。
还有的“缩着脖子熬”。比如一些做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山寨币,本来靠“流动性挖矿”吸引用户,熊市里没人挖矿了,团队就裁员、缩量,把钱省下来做技术优化。我有个朋友在一家defi项目做运营,他说去年团队裁了一半人,现在只剩几个人维护服务器,“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但也有少数山寨币“熬出了头”。比如我关注的一个叫“XX支付币”的,本来做跨境支付,熊市里没人用,团队就转向了“非洲小额支付”——因为非洲很多国家没有银行,用区块链支付手续费低。结果今年年初,他们和肯尼亚的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合作,用户量涨了三倍,币价也从0.1刀涨到了0.3刀。还有个做“AI数据存储”的山寨币,熊市里一直在优化技术,最近拿到了美国一家AI公司的订单,股价直接涨了50%。
未来的山寨币:得靠“真本事”吃饭
那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以前山寨币靠‘讲故事’就能涨,现在得靠‘做实事’。”我觉得挺有道理,未来山寨币想活下来,可能得抓住这几个方向:
第一,“合规”是门槛。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比如美国SEC最近批准了几个山寨币的ETF申请,虽然不多,但说明“合规”的项目才能拿到机构资金。比如去年有个叫“XX合规币”的,因为拿到了欧盟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牌照,吸引了很多机构买入,币价在熊市里只跌了30%,比很多主流币还稳。
第二,“技术落地”是关键。比如区块链和AI结合的项目,像“AI数据存储”“AI模型训练”,这些有实际需求的项目,就算熊市里没人炒,也能靠客户订单活下来。我认识个做AI的创业者,他说现在很多AI公司需要大量数据,而区块链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所以他们愿意用山寨币支付——“只要好用,谁管是不是主流币?”
第三,“社区”是底气。比如以太坊的生态里,有很多山寨币靠社区撑着,比如UNI(Uniswap),虽然熊市里交易量跌了,但社区里的开发者还在不断优化功能,用户也没走。还有个叫“XX社区币”的,社区成员自己开发了一个DAPP(去中心化应用),用来做二手物品交易,现在每天有几千个用户,币价也慢慢涨了起来。
结尾:熊市是山寨币的“成人礼”
前几天我翻钱包,发现那枚跌了99%的元宇宙币还在,虽然不值钱,但我没删。朋友问我:“留着干嘛?”我说:“就当纪念吧,提醒自己以后买币别光听故事。”
其实熊市对山寨币来说,未必是坏事——它把那些“吹牛皮”的项目筛掉,剩下的都是“想做事”的。现在我买山寨币,先看三个问题:“有没有实际用?”“团队还在不在做事?”“社区有没有活力?”要是这三个都满足,就算跌得再狠,我也敢拿着。
毕竟,加密货币这行,熬到春天的,都是那些“没放弃的老骨头”。就像我那枚元宇宙币,虽然现在凉了,但说不定哪天团队突然搞出个“虚拟土地+AI”的新功能,又活过来了呢?(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