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留学回来的朋友吃火锅时,他提到国外用人民币支付越来越普遍,这让“去美元化”从新闻里的大词走进了日常生活。其实,各国减少美元储备、用本币结算的趋势已持续多年,但美元的流动性和金融市场深度仍是其核心优势。未来,美元不会瞬间失去储备地位,但会逐渐被多元化储备体系削弱,形成“一超多元”的格局——就像班里的老班长,虽然还是核心,但不再是唯一的主角。
上周末和留学伦敦的小宇吃火锅,他夹着毛肚突然抬头说:“你最近没换美元吧?我打工的咖啡馆现在都能扫支付宝付小费了,连房东都问我能不能用人民币收房租!”我愣了一下,想起去年去泰国普吉岛旅游,提前换了一千美元,结果从机场打车到酒店,再到路边买芒果冰,老板都笑着摆手:“Wechat okay?”最后美元没花完,回来还得去银行换回人民币,亏了几十块汇率差。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去美元化”不是经济学家嘴里的抽象概念,早就钻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妈去年去澳大利亚看我姨,本来想换两千美元,结果我姨说:“不用,我这边超市、药店都能刷中国银行卡,直接扣人民币,比换美元还划算!”再比如新闻里说,巴西和中国现在贸易用人民币和雷亚尔结算,不用再经过美元中间环节;俄罗斯卖石油给印度,用卢布或者阿联酋迪拉姆支付——原来大家都在悄悄“绕开”美元,就像小时候不想让班长管着自己,偷偷找其他同学一起玩。
为什么大家要这么做呢?其实都是被美国的“任性”逼的。比如去年美国连续加息,全球很多国家的货币都像坐了过山车:土耳其里拉贬了快30%,阿根廷比索贬了50%,连日本 yen 都贬到了30年新低。我有个做外贸的朋友说,以前和东南亚客户做生意,都用美元结算,现在客户主动问:“能不能用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太大,我们怕亏得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你看,连小商人都怕了美元的“坏脾气”,谁愿意把钱放在一个说涨就涨、说跌就跌的篮子里?
不过话说回来,美元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取代的。我记得有次和银行的朋友聊天,他举了个例子:“你要是有100万美元想卖,分分钟就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找到买家;但要是100万人民币,可能得等半天。”美元的优势就像“老房子”——虽然旧,但地基稳:美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流动性好得没话说;还有石油、黄金这些大宗商品,大部分还是用美元定价的。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虽然有微信、支付宝,但现金还是得备一点,美元就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现金”。
那未来美元的储备地位会怎么样呢?我觉得不会像某些人说的“瞬间崩溃”,但肯定会慢慢“缩水”。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00年的71%降到了2023年的58%,虽然还是第一,但已经少了很多。而人民币的份额从2016年的1.1%涨到了2023年的3.0%,虽然还小,但像刚发芽的小苗,一直在往上长。就像班里的老班长,以前大家都听他的,现在有几个同学成绩越来越好,大家开始商量“轮流做值日班长”了。
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用太担心美元会不会倒。比如我现在出国旅游,根本不换美元了,带个手机就行——去年去日本,连路边的居酒屋都能刷微信;要是想投资,也可以买一点人民币资产,比如国债、基金,比盯着美元更稳。毕竟,钱是用来花的,能方便用、不贬值的钱,才是好钱。
最后想跟大家说,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宝座,就像小时候吃的大白兔奶糖,以前觉得是最好吃的,现在有了巧克力、水果糖,虽然大白兔还是经典,但再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了。未来的世界,可能会有更多“糖”可以选——而这,其实是件好事,毕竟谁不想有更多选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163.com,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